![]() 日志正文
|
||
说说中国人的讲面子与“讲政治”
文 / 任善炯
中华民族是个讲光鲜、爱面子的民族,中国文化更是崇尚内修于己、外惠于人的文化,中国人无论贫富都有很强的脸面感,哪怕是自己饿得快勒紧裤腰带了,也会拿出仅有的食物去招待客人,显示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 如今这种脸面观念从家庭扩张到国家,那就成了维护国家形象的政治举措,关乎到是否“讲政治”的大问题了。其实,举全国之力来讲脸面的“政治举措”,在《资治通鉴》中就有非常典型的记载: “帝(隋炀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这段史实记载内容,说的是隋炀帝当年动用庞大的国力营造东都洛阳。为了宾服西域、显示国家强盛,大业六年正月十五,隋炀帝在东都举行盛大庆典,邀请随他西巡入京的诸国使节、商人参加。按照隋炀帝的要求,隋朝耗费巨资打造东都洛阳灿烂辉煌的市容,东都皇城外的定鼎门大街被开辟成露天大戏场,5万名乐工在这里通宵达旦表演各种节目,持续了半个月。东都的市场被整饬一新,供各国商人参观。每一个店铺都重新进行了装潢,连卖菜的小商贩都要在店铺里铺上地毯。酒家被要求在有来自西域的客人进店吃饭,必须以酒菜盛情款待,不准收钱,让外国人“吃抹餐”以显示国家富而好礼,民众礼而好客。隋炀帝甚至还命令用丝绸将路旁的树木缠起来,使整座城市显得绚丽多彩。来自西域各国的胡商们在受到这些非常“礼遇”后,大为不解,问陪同的隋朝官员说:“你们这里有人连衣服都穿不上,树上包上丝绸只是好看而已,还不如将这些丝绸拿下来给他们做衣服呢?”随行的官员哑口无言。 想当年司马光殚精竭虑、考据翔实,为历朝历代的兴衰治史而修篡的《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这个史实,意在为后世官民人等竖起一面“正衣冠、知兴替”的镜子吧。而今,正在振兴中的我天朝大国,是否也该瞧瞧这面历史的镜子,是否也映照一下当今我天朝大国的某些以国礼而为之的“泛政治化”的决策,是否应尽力避免重滔隋炀帝执政治国的覆辙呢?
2014.11.8 于白云黄鹤乡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试谈“填四川”移民史与“填川人”的文化意义
下一篇:王老吉之“吉”与凉茶博物馆之“博”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