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3个月
访问:?
文章:161篇

个人描述

职业:作家, 中国名博沙龙成员,自由撰稿人,电视节目策划人。 个性:好读而求解,喜静而驰思,慎独而仗义,檄文而秉公,沉吟之忍有度,鸣之不平有节,静则修身正己,怒则济事匡时,破难忍之戒,惟有拍案而起!

“美中隐含着苦”:一个需要更新的美学原理

分类:飞羽流觞 | 标签: 美中有苦   美学原理  
2013-11-02 16:28 阅读(?)评论(0)
“美中隐含着苦”:一个需要更新的美学原理
  

                      文 / 任善炯



   “你在山清水秀里看风景,我在穷山恶水里谋生活。”最近,我的朋友到南方某边远山区的风景区旅游回来,感慨颇深地说了这句话。因为他看到了那里的风景之美,也感受到了生活在美丽风景区内的民众生活之苦。这审视“美”与感受“苦”之中存在的视觉、心理和情感的差异,的确让有思想的人难以释怀。其实,这里接触了一个关于美学的传统定义或者经典命题是否完整、正确的问题。
   很久以来关于美学的教科书五花八门,被公认的美学家也数不胜数,关于美学的著作也读不胜读。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深奥的直觉与艺术、心灵与情感、鉴赏与艺术再造,以及艺术美学、艺术哲学等等不一而足,估计一般的文化人也不太能弄懂。但那些纯理论的研究,都开宗明义地断然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如何认识美、感受美予以定义命题,其中最核心的命题是:距离产生美。这个定义强调了审美距离论,即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对象(客体)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同时也命定了审美疲劳的定义,即“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等等。
   但是,这些美学原理之类的定义和命题,几乎都是将具有审美意识、审美乐趣和审美联想能力的人作为主宰世间万事万物的“上帝”,眼前所有的美都是为“我”而存在,让世间之美景陶醉我片时之情趣。这种审美原则却完全忽略了美的客体存在,他们(它们)是否也能感受到美,是否也与审美者一样享有着美的乐趣。其实,美的客体存在与审美者自我情感愉悦两者之间对美的感知是存在有很大差异的,其中应该隐藏有美的逆向构成规律。即那些被审美者感受为美乐美趣的美的客观存在体,他(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有形成美的过程吗?也能享受美吗?结论应该不是乐观的!

   几十年前,当我在西藏边陲的雪山冰峰、峡谷森林、荒野不毛之地中为自己的生命能否继续维持下去的苦厄境遇,面对那造物主让我“美”在其中的环境和难以忍受之苦的现实生活,就发出过关于“美是什么”和“美在哪里”的质问。
   那时的我作为边防军人,为了守土戍边、保家卫国,长期生活在被当今社会的许多人认为是“美如天堂”的西藏边境地区的雪山森林和风雪峡谷。可那里是高寒缺氧、人迹罕至、苦寒难耐、不适于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但一些偶尔到西藏高原采风或者出差旅游的人们以猎奇之心来到那里,我也曾参加接待。尽管那些人还需要搀扶着他艰难行走,还得给他拎着氧气袋。但他们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似地来这里走走之后,往往会赞不绝口地说这个不毛之地很美很美。这种貌似真情发出的感慨与言不由衷的表达,给所谓的美蒙上了虚假的面纱。
   因此,我在生存实践中发现、总结和提出了关于美学应该增加的新定义:“美中隐含着苦”,即“任何美的形态与存在之中,都隐藏着苦的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那时我就撰写过这个新论题的文章,可惜人微言轻,没能达到重新构成美学定义的效果。所谓距离产生美一类的美学原则,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与人的真实情感,它们只能是学究们关在书斋里得出的定义,难以在生活现实中得到验证;或者说,那些美学原理的命定者是以一种上帝或皇帝的心态,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审美意趣。
  “美中隐含着苦”融入了自然景色中,也潜藏在人的生老病死的心灵里。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论证“美中隐含着苦”这个命题正确的理由是:女人都希望以美示人,可她们谁没经历过一次次为美而痛苦的经历?无论是拉皮整容,还是切削重塑,或者每天化妆,其间都有难以忍受的痛苦。同样,作为美的自然风景、即山形水影之美的客观主体,它们经历过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经历过多少次地震、地火冲腾、地块分裂与碰撞,那是什么样的痛苦啊!
  “美中隐含着苦”也在人的生活状态中,与自然风光之美融为一体的是生活在山区中人。荒野不毛之地出美景,这大概是一个基本认知。因为种种原因二不得不生活在这些“美景”中的山民百姓,他们也是构成山、水、人之美的主要因素。它们是与美同在同乐同享受的吗?很多旅游去的人只从外部看到了、欣赏到了那些美的存在,其实作为这种自然美形态内在结构主体要素之一的山民百姓,其实是非常苦的。正如历史上流传嘲讽“画家不知船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的情景所表达的那样,苦与美的客观存在构成了美的客观存在(物)与审美主体(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它们不可能都融入在同一个美的情感意趣之中。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美的二律背反”,它的存在就是美学价值判断中的症结,也是美学家们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那些名燥一时的美学专家学者,其实也虚伪,他们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却要将他们的美学观点灌输给对美缺乏认知的学生,口口相传,谬论也就成了真理。我曾经在西藏高原摸爬滚打过很多年,也被作为“这种美的内在结构的一些因素”在自然风光里存在过,我戍守过的西藏高原边境的雪山峡谷和荒野不毛,那种苦不是常人能忍受的。而每当我接待那些从外地而来的文化人或旅游者,以猎奇、旁观或陶醉的心态,用距离产生美、情感滋生美之类的新观念来赞叹我所坚守的这凄苦不毛之地如何美时,我真想扇他们几耳光,再追问他们一声:你们敢落籍到这里来与你们赞叹的美相守朝朝暮暮吗?

                              2013.11.1 于南轩窗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