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3个月
访问:?
文章:161篇

个人描述

职业:作家, 中国名博沙龙成员,自由撰稿人,电视节目策划人。 个性:好读而求解,喜静而驰思,慎独而仗义,檄文而秉公,沉吟之忍有度,鸣之不平有节,静则修身正己,怒则济事匡时,破难忍之戒,惟有拍案而起!

诺贝尔文学奖不属于新中国

2011-10-05 14:27 阅读(?)评论(0)

      诺贝尔文学奖不属于新中国

    

                   文  / 任善炯

 

    多年以来,中国的文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总是在问:中国的作家为什么没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最近,在网络世界中颇具影响的“百度新知”也张榜开出了这样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很难被中国人斩获?” 而且承蒙百度新知主编人员的厚爱,邀我参加对这样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要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可以写好多篇属于“高、精、尖”专项研究的博士论文。所以,笔者似乎没这个学识能力来系统地论证它。但若要以三言两语的发言来碰触这个话题的话,我倒是可以管窥一下,发出我自己的声音。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很难被中国人斩获?依笔者之见,诺贝尔文学奖首先属于西方,不属于中国,或者说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其次,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以来,它更是一项政治文学奖。从1958年开始,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前苏联国内持不同政见的作家帕斯特尔纳克及其长篇代表作《日瓦戈医生》,开启了采用文学奖的方式与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渗透、颠覆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2000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对中国政府持不同政见的作家高行健及其长篇小说《灵山》,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的标准可谓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

    因为《灵山》在国内没有出版过,估计很多读者也是只闻其名,未读其文。笔者曾在旅居法欧期间,有幸研读过台湾出版的高氏的获奖长篇小说《灵山》,如果用文学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这部被称为小说的《灵山》,它连长篇小说的基本要素都不够,只不过是一部长篇纪实性的游记罢了。尽管他使用了“你、我、他”的人称变化来进行叙事或呈现情感,也使用了意识流动来转换空间,当然也运用了文学性的笔触来描摹景物、人物或内心情感,但它无一例外地用游览观光的纪实方式,宣泄了作者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攻讦,对中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的怨恨……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高行健在《灵山》中对新中国所持的政治观点是对还是错,但高行健及其作品终于被瑞典文学院认定了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之处。

    其实,高行健是在国内动笔写的《灵山》,之后,他因为持不同政见而远走法国,在法国继续用汉语写成了《灵山》,在他四处寻人“分享”,四处联系出版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将《灵山》手稿转送于他的朋友、诺贝尔文学奖唯一的汉学家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所有参评或者获奖的作品,都是在作品正式出版发行,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在世界文学界产生极大影响之后。而高行健以《灵山》的手稿报送参评,而且能在之后获奖,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世界上所有文学奖获奖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

当然,马悦然是聪明的,他立即提示高行健:要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必须已经公开发表。嗣后,高行健便将这部描写中国大陆社会生活的作品《灵山》,想方设法送到台湾出版。但《灵山》在台湾出版后却没有什么社会影响。据台湾媒体披露,在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灵山》在台湾只卖出一百多本,其中五十本还是高行健自己买走的。因此,只要看看高行健以及他的《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世今生,我们便不难理解中国作家为什么总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了。

                                 2011.10.4 于南轩窗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